高职院校内涵提升的路径选择

点击:4853  发布时间:2012/4/1 9:30:21

王振洪


    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多年的补偿式发展,逐步转向内涵提升,特别是《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高职院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途径,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显著提升。然而,地方性高职院校由于投入水平、行业支持、专业设置、教师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其总体办学水平与社会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在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代,地方性高职院校要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主动嵌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打造办学特色,进一步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一、彰显目标特色是核心
  专业设置要体现地方特色。学校的专业设置要紧跟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而且要有前瞻性,必须跑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前面。要建立“稳、增、调、退”相结合的专业设置机制,稳定专业规模,积极改造老专业,适当增设新兴产业对应的专业,“关、停、并、转”进出口较差的专业,形成与地方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布局。
  培养目标要赋予发展特色。学校在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时要兼顾针对性与适用性、融合当前价值与长远价值。要成立由行业企业专家为主体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审定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要努力为学生打造一个符合职业成长要求的、具有一定知识架构的学习平台,特别是对学生专业核心能力起支撑作用的实践教学系统,使学生在系统设计的工学结合的培养过程中,形成较好的知识、能力结构。
  培养过程要具有开放特色。高职教育是跨界的教育,需要学校主动走出校门,在基地、课程、教材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寻求行业企业支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类型特征决定了其学习载体、模式、环境及评价等都有着鲜明的职业工作特征,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和按“做中学”进行教学设计,这就需要培养过程具有开放性,而开放的程度就取决于校企合作的深度。地方性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其在人脉关系、文化历史背景、服务研发等方面与地方经济联系紧密的天然优势,努力搭建共同育人、共同培养、共同就业、共同发展的平台。
  二、培育专业特色是重点
  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各专业围绕区域对应产业在模式、课程、师资、基地、服务、质量上创建个性特色,学校要在资金投入、师资配备、实践条件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应将行业企业特点与专业自身进行匹配与对接,基地建设强调校内外基地的统筹规划与功能互补,要发挥专业人才优势为企业提供应用性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源培训。课程建设是重中之重,要学习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坚持职业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展基于工作过程进行的课程开发与设计,编写实训教材,共建专业教学资源库。将区域典型产品、案例、项目通过学习型工作任务的改造后引入课程,依托校内外基地开展工学交替、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等行动导向教学,使学生在系统的模拟、仿真和真实的职业实践中成长。
  实行分层分类培育。要系统规划、精心布局专业建设,准确预测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用创新的思维和开拓的精神开展专业实践活动,以特色培育为核心,分层分类地进行特色专业建设。分层是指建立校级、省级、国家级特色专业体系,逐层建设、螺旋提升。分类有两个含义,一是针对专业的产业背景、历史积淀和学科特征分类设定特色专业建设标准,二是特色培育点的选择与培育路径不能千篇一律,要充分考虑专业与地方经济、产业之间关联的特殊性,遵循专业自身的发展性。有的专业可考虑其独一性,有的专业可考虑某一方面的独特性,优势专业则可以培育其在社会和行业中的不可替代性。
  突破校企合作瓶颈。特色专业培育离不开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保障,学校要遵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共担、互惠双赢”的原则,通过体制和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统筹行业企业资源,将其合理地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各环节,有效解决专业建设及特色培育过程中存在的显性和隐性资源不足的问题。一方面要认真梳理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努力挖掘企业的受益点;另一方面要在办学实践中不断增强自身实力,让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实质收益。
  在特色专业培育过程中,要实现三个突破:要从中小企业合作为主向品牌性规模企业以及国际化组织的合作拓展;要从单一的实践教学拓展到招生就业、人员培训、技术交流、产品研发等多方面的深入合作;要从单一专业的合作向多个专业的抱团合作转变,以凸显综合性高职院校的专业优势。
  三、锤炼教师特色是关键
  如何提升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是高职院校需要重点突破的瓶颈。学校要深入研究不同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成长的需求与规律,有针对性地设定培养目标和标准,采取分层分类的培养举措并使其制度化。对于高层次人才以承担校企合作项目为主,鼓励他们到行业企业兼职或担任行业协会职务,提高在区域经济中的话语权;青年教师则以生产实践为主,提高其职业工作过程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同时,地方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政府支持的优势,结合专业建设规划,有计划地组织专门力量搜集行业企业技术人才资料,做好兼职教师资源储备。实行专兼教师一体化管理,使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享受同等的科研奖励和评优评先,激发兼职教师从事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通过专兼教师共同参与职工培训、基地建设、教学改革、应用性技术和产品开发项目等,充分发挥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各自的优势,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同时,以此为平台积极引入行业企业生产过程、需求和项目,促进理论与实践融合、教学与科研服务互动、学校与企业双赢,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与效益。
  四、打造文化特色是灵魂
  学校要引入优秀的企业文化,让职业价值观培养与职业精神塑造切实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要以专业对应的职业文化为建设内容,打造与企业紧密联系、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让学生在校内也同样能够感受、体验职业氛围和企业文化。
  高职院校的目标定位决定了其应有不同于普通高校与中职学校的学术性与技术性并存的管理文化。要摒弃功利主义,培育高尚的学术信仰、职业理想与职业文化,以此引领院校的精神文化;要对各项制度进行文明化、人性化改造,科学设计激励机制,以制度塑造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要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尽最大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和服务;要建立教师主导的校园文化,在增强问责、质量、绩效意识的同时,充分关注教师的职业成长、专业发展,使教师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融为一体。
  总之,地方性高职院校必须瞄准区域经济的生长点并与其相伴生而发展,形成鲜明的带有地方经济与文化特色烙印的办学特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助推器,这就是地方性高职院校的魅力,也是地方性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来源:《教育信息报》2010年5月24日)